自 2012 年由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發起辦理科普論壇以來,這個論壇已形塑為國內各公、私立博物館從業人員、關心科普教育之研究人員或學者專家、各級學校教師與社會人士,每年一度理念與實作對話、經驗交流與反思互動的盛會。過去十年間,科普型態由傳統的展示、動手做、科學演示、演講、營隊、平面出版物,擴及到影視媒體、數位社群網絡、擴充或虛擬實境科技製作;科普的工作者從科學博物館、大學、師資培育機構的成員,擴及到影片製作者、青年文創工作者和網路編寫。今日科普型態多元、隊伍壯盛,期盼能繼續藉由科普論壇作為各界與科學館所精進全民科學素養的協作平台。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於2013年以「科學、傳播與社會-科學溝通的新三角關係」為主軸,評析在推動科學溝通上所面臨的挑戰、2018年「全民參與的博物館」檢視各種新科技與新媒體在科普推廣應用的可能性與案例。
回顧20世紀的20年代,前期接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歐陸帝國瓦解、經濟低迷氣氛帶動各種期待社會變革的思潮湧現,期間隨著科技在醫療、交通、生活便利用品、通訊及工業生產效率的突破,促成經濟快速發展,讓人們對科技解決問題的寄予厚望,同時擴大了社會消費市場的規模,埋下跨入1930年代經濟崩解和戰爭的伏筆。
21世紀邁入20年代,接續著世紀初對永續問題的意識、經歷過Covid19疫情洗禮,社會大眾對科技的期待不亞於上個世紀20年代的氛圍:自然能源轉換科技似乎有助於環境永續、疫苗在疫情期間迅速問世、生物科技加速因應極端氣候的糧食品種問世、人口老化和少子化造成的勞力短缺似乎能寄望人工智能或機器人…。科技在帶給人類未來曙光之際,也同時加大將人類推入消費泥沼的力道,從實體商品到虛擬消費市場,從資料查詢到身分認證、消費、娛樂,生活大小事脫離不了對網路的依附,連帶增加對物質資源的需求與消耗。科普該怎麼為這個世紀20年代拆解過度消費引發經濟崩解這個文明炸彈的引信?
科普介紹的素材從世紀之初喚起大眾對全球暖化的危機意識,擴展到極端氣候對糧食、疾病、經濟的影響實例,下一步該介紹甚麼?
科學教育的理念從倡議引導式探究學習到現在的問題解決導向學習、自主學習、融合科學-科技-工程-藝術與數學(STEAM)學習,科普的下一步該怎麼介紹科學?
隨著網路便捷,數位載具普及化,科學博物館不再是主要的科技知識取得管道,面對著科學傳播媒體多元化、人口高齡化、科技相關的社會關切議題變異等,科學博物館這樣的非制式科學教育機構怎樣落實或調整我們的使命並且開創世紀中、後期社會需要的科學學習服務,因應提供前述服務革新的資源需求。
科普的素材從介紹菁英關注的科學研究成果、科研成果對生活的影響,擴及對社會重大事件有關的科學證據研判與共創;科普館所開始藉由不同的線上媒體與眾多的科普頻道、媒體與平台之競逐觀眾的注意力,接下來甚麼是需要關注的呢?為了科普內容的正確,我們仍然需要學者智庫的協助,提供教學素材;為了科普主題能吸引大眾,我們需要介紹科學與生活、社會、經濟...等不同向度的關聯,科學知識能涉入協助判斷或解決的議題。在回應前述問題時,科學精準(正確)與民眾興趣(趣味、吸睛)之間,下一步該怎麼走向一條中庸之道,是邁入21世紀中期非制式科學教育從業者重要的任務。
1. 重新定義非制式科學學習
2. 博物館對素養教育的貢獻
3. 對不同類型觀眾群進行的博物館學習規劃
4. 博物館從業人員專業成長:面對不同觀眾的角色轉變與調適
5. 其他與非制式情境科學教學相關的論述/實徵研究
2023.9.22(五)-9.23(六)
(一) 活動對象:科學場館相關從業人員、非制式科學教育機構從業者、教師、科學傳播及博物館相關領域研究者
(二) 活動地點: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臺中市北區館前路1號)
(三) 活動方式:專題演講、論文分享、工作坊 (完整議程另公告)
活動期程:
(一) 徵稿日期:112年即日起至7月14日(五)收件,請參考本網頁[我要投稿]
(二) 報名日期:112年5月下旬線上報名/9月10日報名錄取公告
(三) 報名網址:請參考本網頁[報名參加]
(四) 議程公告:112年9月15日(五)前公布(含論文錄取)
(五) 論文彙編收錄全文上傳:
112年9月25日(一)至112年10月25日(三)
請參考本網站[議程]
(一) 科普推廣實務觀摩與交流,建立多元夥伴關係,協力促進科學類館永續經營願景。
(二) 論題相關實務與研究成果發表,集結收錄於研究彙編出版(ISBN)。
教育部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依臺灣北南地點序)
Copyright © 2023 全國科普論壇 — 保留所有權利。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